欢迎光临全国ISO体系认证网
值得信赖的企业ISO认证招投标必备全国34个省市均可办理
全国咨询热线:199-3586-9001
当前位置:首页>>认证知识

新疆关于重建认证行业市场秩序的呼吁

时间:2025-05-16 08:49:51 点击:3568次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认证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信用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行业乱象频发,虚假认证、低价竞争、资质不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和公信力。在此背景下,亟需通过多维度改革重建认证行业的市场秩序,以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认证行业乱象的现状与危害

1. 虚假认证泛滥成灾 

   近年来,虚假认证已成为行业痼疾。部分机构通过伪造审核记录、缩短审核时间甚至“卖证”牟利。例如,上海某认证公司未开展现场审核即发放236张虚假证书,被处以20万元罚款并撤销资质。此类行为不仅削弱了认证的权威性,还导致企业通过“镀金证书”误导市场,加剧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2. 机构资质鱼龙混杂  

   当前全国合法认证机构达1230家,但仅有267家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大量“无标机构”通过规避监管降低成本,甚至超范围开展业务,例如仅有“驾照C本”资质的机构违规提供货车认证服务。这类机构的存在导致认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难以辨别真伪。

3. 低价竞争扰乱市场

   部分机构为争夺客户,将认证价格压至正常成本的1/50。例如,传统机构完成一项认证需8000元成本,而无标机构仅以200元低价“卖证”,甚至无需现场审核。这种恶性竞争挤压了合规机构的生存空间,也使得认证沦为形式主义。

4. 数据合规与腐败风险 

   认证过程中涉及大量企业敏感信息,但部分机构缺乏数据保护能力,导致隐私泄露风险。此外,利益输送问题频发,如招投标中甲方与认证机构捆绑,迫使企业购买特定认证。

 二、乱象成因的深层剖析

1. 监管滞后与制度漏洞

   尽管市场监管总局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但处罚力度有限,仅以罚款和行业禁入为主,难以形成威慑。2023年查处的822起案件中,罚没款总额仅936.55万元,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同时,资质审批放宽后,机构数量激增,但后续监管未同步强化,导致“重审批、轻管理”。

2. 企业认知偏差与短视行为 

   部分企业为满足招标要求或快速获取资质,选择购买“山寨证书”。例如,某建筑企业为中标被迫购买与业务无关的高价认证。这种短视行为助长了灰色产业链的蔓延。

3. 国际互认机制不完善

   虽然中国已加入21个国际认证组织,签署150份双边协议,但部分领域仍存在标准差异。例如,欧盟对沥青设备碳排放的严格要求与中国标准尚未完全接轨,导致企业为出口重复认证,增加成本。

 三、重建市场秩序的路径探索

1.强化监管与法治保障

完善立法加快出台《认证认可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认证机构责任边界,将虚假认证纳入刑法打击范围。  

 动态监管:推广“智慧认可”平台,通过物联网和大数据实时监控认证流程,例如对远程审核实施视频留痕。  

  联合惩戒:将违规机构列入信用“黑名单”,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开,实施融资限制、招投标禁入等联合惩戒。

2. 推动行业自律与标准化 

 建立分级评价体系:对认证机构实施“ABC级”动态评级,优先推荐高等级机构参与政府项目。  

强化审核员资质:提高审核员准入门槛,要求其具备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并定期考核更新知识库。  

推广“湾区认证”模式:借鉴粤港澳三地联合认证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建立区域互认机制,减少重复认证。

3. 技术赋能与透明度提升 

区块链存证: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认证全过程,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企业可通过公开链查询证书真伪。  

开放查询平台:整合CNAS认可信息库,允许企业实时验证机构资质及认证范围,避免“超范围认证”陷阱。

4. 培育健康市场生态

政策扶持合规机构:对获得CNAS认可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或补贴,例如参照小微企业“认证贷”模式提供低息贷款。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案例宣传提升企业对认证价值的认知,例如对比展示合规认证与虚假认证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四、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的融合

全球范围内,欧盟通过《沥青搅拌设备低碳技术标准》等法规推动行业升级,日本则通过严格的实验室认可制度保障数据可信度。中国可借鉴这些经验,结合“双碳”目标,加速绿色认证体系落地。例如,对光伏、锂电池等产品实施碳足迹标识认证,并纳入政府采购评分。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认合作,例如为东南亚基建项目提供联合认证服务,降低企业出海成本。

重建认证行业市场秩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行业、企业三方协同。只有通过法治化监管、技术化赋能和国际化接轨,才能重塑认证的“信用基石”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正如CNAS所强调的,“认可不仅是技术背书,更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唯有如此,认证行业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型的核心力量。

企业分站: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更多分站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9935869001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99-3586-9001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