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ISO体系认证网
值得信赖的企业ISO认证招投标必备全国34个省市均可办理
全国咨询热线:199-3586-9001
当前位置:首页>>认证知识

新疆从管理角度谈企业标准化工作

时间:2024-07-26 17:11:07 点击:1610次

标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对地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梳理了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准助推创新发展,标准引领时代进步。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也是国家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推进国家治理结构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标准是区域综合“软实力”的标志,标准研制水平也反映了区域“软实力”水平。企业标准化水平也体现了区域的“综合实力”。先进标准是打造先进产业集群的基础,是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是企业、产业、装备走出去的“先行棋”。

因此,充分发挥标准的示范效应,有助于整合和引导社会资源,加速技术积累、激活科技要素、推动自主创新、提升企业名誉,打破技术贸易壁垒,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新思路,破解标准化管理工作难题,通过制定政策、强化管理、提供服务等,提升区域内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为提高区域标准化影响力提供科学思路和有效解决途径。

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市率先系统性提出实施标准化战略,积极推进“标准+”模式,多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深化社会分工,促进产业领域企业从产品制造到技术创新的跨越,以标准占领行业制高点和产业链的最高端,从“深圳速度”成功转向“深圳标准”。

背  景

标准化工作在中国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为中国经济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企业标准化的逐渐发展,我国的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于1988年实施后,企业标准管理采用备案制度,这导致企业的主体地位大幅削弱,降低了企业对于自身标准的责任感,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2011 年我国开展了企业自我声明工作的试点和改革工作。

在此背景下,企业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得以建立和逐步完善。2017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明确指出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实施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随后于2023年发布的《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企业标准制修订程序,提高企业标准供给水平。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发展过程见表1。

表1 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度发展过程

时间 事项
198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确认了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制度
2011年 工信部、原工商总局、原质监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工业产品质量企业自我声明的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11〕367号),规范了企业自我声明的定义和重要意义
2014年6月 《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明确提出“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
2014年12月 《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关于在部分省市开展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试点工作的通知》(国质检标联〔2014〕660号)
2015年3月 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提出“加速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修订工作”
2015年9月 原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印发《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建设工作方案》,计划在2017年全面实施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201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十七条指出:“国家实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
2023年 《企业标准化促进办法》的出台,为企业标准化工作营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激发企业标准化工作内生动力

企业标准化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01企业标准化意识有待加强

传统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思路和原则大多集中在“产品急需、问题导向”,很少在企业生存发展、市场发展、技术进步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这导致了标准化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标准对于企业发展的支持、保障和引领作用不足。

标准对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有效支撑较弱。一方面,由于标准贯彻执行不到位,把执行标准当作负担,执行意识较弱,执行工作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相关基础标准还不够先进,标准还没有成为企业价值链中各个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缺乏对标准化工作的长远发展战略。

一些企业认为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难以得到切实收获的工作,参与标准制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以科学研发和自主产权为基础的技术标准不完善。目前,在科技创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技术标准方面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寥寥无几。

02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路径不畅通

近年来,虽然参与标准化活动的企业及人数有所增加,但由于沟通渠道单一,企业与标准化技术组织之间没有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与交流,仍然存在信息不畅和沟通困难的问题。这导致企业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国内外相关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动态和信息。信息不对称也影响了企业的战略规划调整和竞争力的提高。

部分企业未重视与标准化组织之间的有效互动,对于标准化工作的熟悉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在急需标准化信息时才去主动了解标准,探索标准化工作的途径,但由于没有及时参与标准化工作,导致标准化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传递,造成信息传递的“断链”。

03标准化生态培育不到位

缺乏规范的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大多数标准化工作是分散的、独立的,往往属于不同的领域、行业,归属不同部门管理,导致标准化管理工作未能有机融合。往往是企业申请标准化战略资助时,才获知企业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由于无法掌握企事业单位参加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过程,因此也无法实现系统、全面、综合的管理与服务。

标准化人才梯队建设机制相对简单。现阶段,中小型企业中负责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多为技术或质量工作兼职人员,他们的工作需要兼顾技术生产、质量管理和标准化建设。

这些人员掌握的标准化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片面化的,同时也缺乏标准研制实操方面的经验,因而导致已经参与过标准研制的企业还会咨询标准制修订的具体流程以及标准编写的相关要求。

建议及对策

1、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标准化工作定位要由“产品技术基础”向“企业战略支撑”转型,强化企业标准化工作意识不仅在于鼓励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标准研制,还在于增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规范性,保持机构和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加强标准研制、实施、完善的闭环管理和监督。

 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标准执行程度,加大对标准的创新力度,推动科技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标准、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产业整体升级。

 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和运行体制,广泛动员大中小型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化工作。通过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对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定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承担标准化技术组织等标准化活动的企业给予奖励,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标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进一步积极培育标准化生态。加强多方联动,推动部门、区域间合作。标准化工作是综合性、交叉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多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多个行政管理部门。标准化管理工作要由“分块管理、多头建设”向“统管统建、统筹运行”转型。

建立多部门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形成推进标准化工作的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平台作用,强化部门间在标准化工作中的联合作用,围绕中心任务、服务大局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支持,加快标准化工作平稳有序发展。

企业发展所处的节点不同、发展研究的阶段不同、技术经济的水平不同均决定了企业进行标准化工作水平的高低不同。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层级和阶段,开展标准化政策分级管理与服务。

找准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制定标准化专业培训计划,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企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加强标准化人才资源管理制度,创新标准化人才培养和认定机制,设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并对突出的标准化工作人员进行适当表彰奖励,畅通标准化工作研究人员的发展和上升渠道。

3、进一步加强标准信息管理与服务。通过系统化、信息化的方式提升标准化工作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参与标准制修订水平,逐步实现“科研标准产业同步化、自主创新技术标准化、标准信息支撑平台化、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的总体目标。

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为标准化管理、研制、使用搭建畅通有序的沟通渠道,形成标准常见问题数据库,避免后续工作走弯路、做无用功,并且通过该沟通渠道及时向标准化技术组织反映,便于上层管理实时响应标准需求,提高标准的时效性和适用性。

引导产业内的单项冠军、隐形冠军、行业龙头等优势企业发展多个渠道,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化工作,争取从参加标准研制到参与标准研制,再到主导主持标准研制。建立企业标准化工作孵化库,通过前期对企业标准进行评价筛选,储备一些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标准项目,帮助企业探索标准研制方向,辅导申报各项标准立项计划,推动形成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机制。

4、进一步加强与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合作。发挥现有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结合当地产业结构特点,抓住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推动龙头企业主动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承担国内外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和工作组召集人的工作,提高在标准制修订中的话语权以及参与标准制修订的积极性。

 鼓励重点发展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形成科学技术联盟,通过联盟标准引导产业链上的企业加强分工与合作,逐步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标准化团体组织,提高地方产业整体竞争力。

通过各种措施,充分发挥标准的示范效应,整合引导社会资源,加快技术积累,激活科技要素,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声誉,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为标准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企业分站: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更多分站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9935869001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99-3586-9001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