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ISO体系认证网
值得信赖的企业ISO认证招投标必备全国34个省市均可办理
全国咨询热线:199-3586-9001
当前位置:首页>>认证知识

新疆关于检验检测机构全面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4-07-22 16:52:59 点击:1572次

质量提升是实现检验检测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立高水平现代化检验检测机构的坚实基础。检验检测机构要推动质量提升落地见效,既要在战略上布好局,也要在关键处落好子,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取得新突破。

影响质量提升的因素

新时期,检验检测机构在迎来难得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需面对一些独有的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缺乏对风险点的敏感度

所有质量问题的根源都可以归结到人上,但如果大部分人员有考核的压力和把事情做好的意愿,不同人员在同样地方仍频繁普遍地出问题,屡控不止,屡罚不止,那就不能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为疏忽大意等个人行为,说明某个环节一定存在问题,或是仅仅解决了表层的问题,实质问题未得到充分解决。涉及人员方面的问题多是对容易出问题的点不够敏感。

在实际的检验检测工作中,对某些概念不清晰、对标准理解不到位都可能导致这种不敏感,这就是审核人员要偶尔交互审核报告的原因所在,由于每个人擅长和关注的点不一样,这种差异可以帮助更多地发现问题,如果不能在某些环节让这种审核交互流动起来,对风险的敏感性和对机遇的判断力都会降低,同时报告质量也会受到人员能力、人员离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验检测机构组织的大部分外部培训是针对通用要求的,涉及具体标准的培训资源有限且大多来自于内部,因为缺少权威的解读,有些错误的理解、不好的习惯会延续下去,因此,这种不敏感不能借助培训及时纠正,会逐渐成为影响检验检测质量的隐患。

自我革新和服务意识匮乏

内部难以萌生刀刃向内的革新意识,缺乏改进问题的动力,仅依靠来自外界的各类检查、评审推动整改,错过了自我革新的机会,成为导致问题后置的主要因素。

报告一线人员,不能将主要时间用于岗位主责,随意占用缩减报告环节功夫,错失了发现问题的第一道屏障。

内审员或监督员,在一些可以发现问题的环节,没有相应的资源和权限去纠偏,即便有相应的资源和权限,碍于人情不敢亮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基层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也不愿在技术上较真,为了融入集体会主动降低自己的智商和判断,错失了发现问题的第二道屏障。

缺乏以客户为中心的意识,有些检验检测机构盲目追求利润而忽视了为客户服务这个根本,甚至为了应付内部流程或事务,宁可失之于客户。同时,各类考核无法激发人员心底里的服务意识,仅仅在领导看得见的地方下大力气,对领导看不见的严重问题视而不见,让钻漏洞找缝隙的不良风气恣意发展。这种理念的薄弱、意识的匮乏导致检验检测机构质量提升的后劲不足。

对质量数据分析不充分

质量数据来源方方面面,能否发挥作用取决于数据是否得到客观、合理的分析和运用。首先,未剔除的无效数据参与整个质量分析和评估,非建设性不符合影响了整体分析的合理性,或是即便找到了有价值的数据,没有有效利用数据进行深层次原因分析,没有看到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是影响质量分析成效的首要因素,如果第一步没做好,后面的步骤就无从谈起;其次,由于质量分析手段本身缺乏创新,部分日常质量数据无法实现系统抓取、自动化统计,缺乏多类型数据融合分析的创新方法和工具,导致质量分析效率低下;最后,质量数据分析没有与质量管理形成联动,未发挥促进内部协同提效的作用,没有完成由知识到智慧的转化,影响质量数据发挥系统效力。

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流程控制

质量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要两手发力,系统治理,以部队化的工作作风来收,同时还要以创新开放型的思维方式来放。流程上优化方法,作风上正风肃纪,管理上用同理心,从员工最容易改善的地方入手,首选“处在舒适区之外却又离得不太远的挑战”,选择合适时机迅速采取行动,各种措施同步推出和进行,让广大员工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和风清气正,也让员工有尊严地提升质量,促使后续措施可以持续,基层愿意配合。

一是在流程控制方面,要提升对频发问题点的敏感度,从小窗口解决大问题。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容易出错的点固化在系统中,从单一依靠人员控制转变为流程、人员双控制,减少人员变动对报告质量的影响。例如,涉及报告抽查等质量活动,加强信息化手段对收集、统计等环节的替代,便于随时调取数据,提升工作效率。在报告审核环节,系统自动弹出对应产品或项目的历史出错点或重点审查点,只要这个提示点足够合理和充分,将会极大地降低报告出错率。

二是在资源争取方面,充分利用机构审核员等专业评审员的培训资源,借以发挥外部资源的内部效用,鼓励这部分人员在接受个人培训时做好记录和归纳,将相关专业资源作为检验检测机构共享资源,帮助锁定报告核查重点,为标准理解争议点提供实操依据。积极学习和运用国际国内的各种标准体系和组织规则,在实验室比对等各类专业技术活动中主动和高手过招,通过和高手过招找到差距,借助当下遇到的各类问题为自身提升质量所用,及时调整思路跟上趋势,扫除认知障碍和质量盲区。

三是在质量分析方面,实事求是,把握好重点和全面的关系,避免犯“绕开致命问题、解决鸡毛蒜皮,样样都要、全局塌陷”的错误。首先,剔除干扰因素和无效数据,将质量分析集中于建设性意见,注重选取案例的代表性。对于质量分析中的关键点和否决项,整治起来要稳、准、狠,同时,不能以给机构带来重大代价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和漏洞,补短板首要从木桶中最短最重要的那根木头补起。对于质量分析中次要因素和非原则性问题,势不可使尽,给予一线检测部门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间,避免他们自我发现问题和提升净化的能力萎缩,并及时发现推广局部先进做法和经验。成功的质量分析如同带兵打仗,集中优势兵力,主攻核心问题,增强质量管控的有效性和预见性。此外,要跳出质量看质量,任何质量问题的背后都存在前因后果,在质量分析中更多采用系统思维和联动方法,使质量分析对未来更具参考价值。

四是在整肃风气方面,不错过任何影响最终质量的疑惑点,营造内部探讨的氛围和机制,避免带着疑惑出报告。《人民日报》一位老主任曾提出:“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让你‘咯噔’一下的地方,把那个不对的感觉说出来,让大家议一议。”这是检验检测机构可以借鉴的一点,通过各种方法把问题显化而不是内部消化,遇到问题做到不遮掩,鼓励员工说出疑惑和亮明自己的态度,鼓励技术层面日常讨论和评议,依靠及发动机构整体力量克服质量问题,推动习惯的养成,形成长效机制。

文化植入

质量的提升在流程和控制层面无法面面俱到,也无法做到穷尽,不能单纯通过采取同一个层级的手段解决。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激励和唤醒,舍此皆傍蹊小径,一个组织没有使命和文化就是一盘散沙,只要嵌入使命和文化就可以重塑,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且这种文化和使命的力量一旦产生,会溶于精神血脉,深刻影响到机构中每一个人所做的事物上,促使员工心里有底线,行为有规范,同时在从事的工作中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可以说所到之处化坎坷为神奇。因此,检验检测机构要建立引领未来发展的文化,一旦员工有了修身尺度和人生指南,工作中遇到任何选择都会恰如其分,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不能兼得的情况下能够放下小我,长此以往机构越来越有行动力,也越来越有力量。

配合机构文化建设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要在刚性约束中夹杂柔性制度,让一个机构既能面对短期业务绩效,又能着眼于长远目标。相应地,在任务目标的设定上,用价值最大化取代利润最大化,单纯的利润最大化会导致人们唯利是图,产生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如果目标定在价值最大化上,可以保持以价值为导向的工作层面的自主空间,并在这个空间里把服务社会、服务客户作为体现价值的手段,激发出绵延不绝的正能量。因此,检验检测机构要在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当下做到什么程度才有未来,从理念上推动检验检测机构逐步向为社会和客户创造价值转变,同时以社会和客户为主的先外后内,不允许以任何内部理由影响外部合理需求,最大限度提升内部流转对外部服务的支持。

总体来说,凡属于意识形态层面往往是此消彼长,正气起则任何歪风邪气都没有生存空间。文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要坚持长期战略目标,善于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独特的理念文化用以指导和支撑检验检测机构所有的行动,同时保障文化建设在任何阶段都随时可躬身入局,达到经济效益和情怀需求统一。始于质量提升,止于全面胜利,更像整盘棋看不到点睛之处,但却能积胜势于点滴、化危机于无形。因此,未来是机遇还是危机,源自于今日对意识形态的长远规划,一套优秀的文化体系必将对检验检测机构产生深远影响。

结语

质量提升是检验检测机构的一场硬仗,所有后期的异军突起,来自于早期的作风建设和精神文化渗透。检验检测机构要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保护好意识形态,廓清思想迷雾。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困局中实现突围,以坚韧不拔的定力,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决果敢的工作作风,深厚兼容的文化底蕴,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企业分站: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更多分站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9935869001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99-3586-9001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