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ISO体系认证网
值得信赖的企业ISO认证招投标必备全国34个省市均可办理
全国咨询热线:199-3586-9001
当前位置:首页>>认证知识

新疆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文化

时间:2024-03-26 10:02:50 点击:2674次

01 质量载体及质量管理的发展

人类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就有了质量的概念,并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

只是这个时期,并不一定有质量和质量管理这些专有术语,而是用“好”和“检验”来代替说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质量管理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1、产品质量检验阶段

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即从欧洲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仅仅把工厂生产的产品作为质量的载体,产品质量也仅指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把质量管理理解为对产品质量的事后把关或事后控制。

即靠检验人员根据技术文件规定,使用一定的检测手段,对已经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检测和实验。

2、过程质量的统计控制阶段

是指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已经认识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作用,认识到过程也是有质量的,过程也应作为质量的载体。

并将数理统计与过程质量管理结合,不但预防不合格产品的产生,并且也检验产品质量。

这一阶段由事后检验改为预测、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并使用统计方法进行过程控制。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

费根堡姆于1961年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最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产品的复杂程度和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质量及可靠性的要求,对品种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产品的形成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而且还与所涉及的其他许多过程、环节和因素有关,只有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因素都纳入质量管理的轨道,并保持其系统、协调的运作,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

4、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化管理新时期

20世纪随着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计算机、通讯及网络技术日益推动着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ISO9000系列标准的逐渐完善,以及其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有力地促进了质量管理的普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质量体系作为质量管理的载体,开始被大家接受。

大多数企业推行质量管理都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起步的,按照ISO9000标准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使影响产品质量各因素和各项质量活动处于受控状态,成为广大企业的选择。

5、质量文化管理新时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追求卓越、质量经营等质量文化理念开始盛行。

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一系列与质量相关的管理理念的综合。

质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路径是质量改进、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形成。

其在管理对象上突破了以产品质量、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为中心,开始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人的行为管理和激励,促使全员正确地工作来保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在管理方法上,从侧重于维持性质量保证的监测控制,开始向着眼于持续性质量突破改进等等。

02 质量管理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和日本各有特色。

1、美国质量管理特点

美国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发源地。美国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世界各国都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美国重视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如质量检验理论、控制图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等都首先产生于美国。

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更强调程序化、规范化管理,注重质量控制。在管理方法上,重视标准化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美国注重个人的职责权限和划分,希望建立完善而细致的管理制度,同时强调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和突出的企业价值观念。

美国企业对质量方面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关键程序、主要问题,而且要能在财务上体现出来,或者寻求整体大的突破或创新,因此美国比较重视成本分析工作,其质量改进的曲线是阶梯式向上的。

20世界80年代,日本的成功迫使美国转身来学习日本的全面质量控制,创立了质量奖,帮助美国重新夺回了霸主地位。

2、日本质量管理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从美国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日本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时结合本国国情,形成了一套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体系。

与美国相比,日本更注重将引进的各种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本地化,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日本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强调自主、主动管理,重视质量改进。日本强调集体的力量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非常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方式就是QC质量小组。

在质量改进方面,日本推崇的是质量至上的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推动下进行持续地改善,全员通过团队方式参与。

日本主导的改进方式是现场改善和质量小组的小项目推进,其质量改进曲线是一条平滑向上的直线。

日本在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戴明奖的总目标是确保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控制。它对质量概念的描述侧重于质量是由过程决定的。

戴明奖创立后,许多企业都将获取戴明奖作为提高本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手段,促进了日本质量管理广泛而深入开展。

3、我国质量管理特点

在我国,明确提出“质量管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顾客的消费观念日益理性,对产品乃至服务的质量要求变得日趋挑剔。

另一方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种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以质量求生存"的重要性,并自觉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质量奖,其作为政府奖励,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

目的:贯彻落实《产品质量法》,引导和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的质量管理经营,提高企业综合质量和竞争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环境,服务社会、用户、推进质量振兴事业。

设立国家质量奖,能增强企业的质量责任感和勇于竞争的信心,激励更多的企业在质量上追求卓越,促进国家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03 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

质量的概念在不断的拓宽和深化,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一过程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

随着新技术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对质量的认识也将促进质量的迅速提高。

不仅质量管理的规模会更大,更重要的是,质量将被作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自然环境等社会要素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来发展。

综合质量管理的发展演变,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的载体,不再局限于企业的产品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质量管理的载体不再只针对企业产品以及过程和体系或者它们的组合。

质量载体将由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产品,向全社会的各种组织所产出的服务和产品转变,包括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政府银行等单位。

而质量载体不仅包括生产制造过程,也将包括设计、规划、供应、销售和服务等相关过程。

2、质量管理的内容,将向注重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转变

传统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来防止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以保证产品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际环境,将促使企业在关注质量控制的同时开始转向质量改进和质量保证。

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活动,发现质量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再采取针对性的质量改进措施,进入新一轮的质量管理PDCA循环,以不断获得质量管理的成效。

3、质量管理在方法上,将与计算机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对质量管理的单一检验方法,将发展为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一起应用。

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将引入更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及机器人的应用。

在自动化生产中,对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采用一系列在线检测技术,取代传统的事后成品检验方法。

4、质量管理监督主体,将不只是企业和质检部门

传统的质量管理监督的主体只是企业的质量检测人员,以及政府的质监部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和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普及,质量监督的主体、形式都将更加丰富。

企业内部的质量监督不再局限于专业质检人员,而是全员参与。

企业外部的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将会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质量管理将会更加公开和透明。

5、质量管理的空间范围,将朝着国际化发展

以信息技术和现代交通为纽带的世界一体化迅速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日益加强。

其中生产过程和资本流通的国际化,是企业组织形态的国际化的前提;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等,是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和准则,传统的质量管理必然跨越企业和国家的范围而国际化。

ISO9000以及种类繁多、内容广泛的质量认证制度,得到市场的普遍认同,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企业分站: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更多分站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9935869001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99-3586-9001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