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ISO体系认证网
值得信赖的企业ISO认证招投标必备全国34个省市均可办理
全国咨询热线:199-3586-9001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新疆9月ISO认证违规“黑榜”曝光:虚假证书与形式化运营成重灾区

时间:2025-09-29 09:22:34 点击:2006次

9月,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及认证机构集中曝光ISO认证违规案例,从上海的虚假证书交易链条到四川的审核流于形式,从企业的记录造假到认证机构的程序失守,各类违规行为呈现“全链条渗透”特征。此次曝光的“黑榜”不仅揭示了认证领域的深层乱象,更释放出监管层强化全流程管控的强烈信号。

一、“黑榜”典型画像:三类违规行为高频爆发

(一)证书造假:地下产业链的“明码交易”

虚假证书交易成为9月曝光的突出问题,形成“中介牵线-机构制假-企业购证”的完整链条。上海海智会企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在2023年5月至6月间,伪造3张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版”证书,分别售卖给上海久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涉案证书在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均无法查询。无独有偶,北京某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通过微信中介花费6000元购买的ISO 9001、ISO 14001、ISO 45001三份证书,其颁发机构“长城国际标准检测认证中心”同样查无踪迹,最终企业被罚款2万元。

这类虚假证书多瞄准招投标需求,不法企业妄图通过低成本购证获取竞争加分。据监管部门披露,涉案企业购证动机高度一致:在政府采购或商业投标中,认证资质可直接影响评审结果,部分企业为规避真实认证的时间与成本投入,选择铤而走险。

(二)体系空转:“两张皮”现象的集中爆发

部分企业虽持有正规证书,但实际运营与体系要求严重脱节,形成“证书挂墙、体系闲置”的空转状态。四川绵阳某农业科技公司在检查中被发现,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完全流于形式,相关会议纪要未打印签字,认证机构对此未履行监督职责,最终被要求限期整改。

这类违规在制造业尤为突出。ICAS英格尔认证的数据显示,85%的认证撤销案例集中在五大“雷区”,其中43%与文件控制失效相关——某食品企业的HACCP计划文件停留在2018版,现场操作却已更新5个版本;31%源于内审形式化,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用同一张检查表连续三年应付审核。9月曝光的孟加拉国Sarah textiles ltd、ivac等企业,均因未开展内部审核或拒绝监督审核被暂停证书,与国内企业的违规表现高度吻合。

(三)机构失责:认证环节的“放水操作”

认证机构的程序违规是乱象滋生的重要推手。除了无资质机构直接制假,部分正规机构也存在审核缩水、监管缺位问题。四川中标认证有限公司在对某企业的ISO 9001认证中,出现培训人员与批准人员为同一人的违规操作,违反认证人员管理规范。更隐蔽的是“选择性审核”——部分机构对企业的文件漏洞、记录缺失视而不见,仅通过简化流程换取业务量,导致合规性审核沦为“走过场”。

无资质“黑机构”的猖獗更具破坏性。上海智圣认证有限公司为企业出具虚假ISO 9001证书,经查询该机构未在监管平台备案,属于典型的“三无机构”制假行为,此类机构往往通过低价竞争吸引急需证书的中小企业。

二、乱象根源:需求扭曲与监管滞后的双重驱动

(一)企业认知错位:将认证等同于“资质买卖”

多数违规企业存在根本性认知偏差,把ISO认证视为“拿证换市场”的工具而非管理提升的手段。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对认证的核心诉求集中在“招投标加分”“客户准入”等短期利益,对体系运行的长期价值重视不足。这种功利性导向使得企业不愿投入资源进行文件完善、人员培训和流程优化,转而选择“走捷径”——要么购假证,要么对体系运行敷衍了事。

(二)机构竞争失序:低价战催生“缩水认证”

认证行业的低价竞争加剧了合规性失守。部分机构为争夺客户,将单体系认证费用从数万元压降至几千元,对应服务也随之“缩水”:缩减审核天数、减少现场核查点、简化整改验证流程。更有甚者与中介勾结,形成“包过”潜规则,彻底背离了认证的第三方公正性原则。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竞争态势,使得规范机构生存空间被挤压,违规操作反而成为“行业常态”。

(三)监管存在盲区:全链条管控尚未闭环

此前监管多聚焦于企业端的证书使用环节,对中介、认证机构等上游主体的打击力度不足。非法中介往往通过微信、QQ等私密渠道运作,交易记录隐蔽性强;“黑机构”则频繁更换名称和办公地点,逃避监管追踪。尽管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证书可查,但企业对“查机构、查证书”的主动验证意识薄弱,使得虚假证书能长期流通。

三、整治升级:从“单点处罚”到“全链围剿”

面对严峻的违规态势,监管部门已启动多维整治行动。上海普陀区市场监管局在查办海智会公司案件时,不仅对卖证、买证双方合计罚款12万元,还深挖线索将6家外省市涉案企业的违法线索移送属地监管,实现上下游全链条打击。这种“一案双查、全域联动”的模式已成为整治标配,既追究企业的购证责任,也严惩中介的牵线行为和机构的制假责任。

技术手段的应用让违规行为无所遁形。区块链存证技术正逐步推广,可实现认证流程、审核记录的不可篡改,预计2025年后记录造假的发现率将提升至92%。同时,国家认监委通过废止19项旧标准、更新认证规则,进一步压缩违规操作空间,强化对认证机构的资质管理。

认证机构的自我净化机制也在激活。英格尔认证等机构推出“3+5”防护体系,通过预警系统、数字看板、区块链存证等工具,帮助企业识别文件失控、内审形式化等风险,从服务端推动体系有效运行。

四、合规警示:企业如何远离“黑榜”风险

企业需从认知到行动全面升级,构建长效合规机制。首先要坚守认证初心,将ISO体系作为提升质量管控、优化运营效率的工具,而非单纯的资质证明。在选择认证机构时,务必通过国家认监委官网核查其资质,拒绝“加急包过”“低价认证”等诱惑,避免掉入中介与黑机构的陷阱。

其次要强化内部管控,破解“两张皮”难题。建立文件动态更新机制,确保质量手册、SOP等与现场操作保持一致;规范内审与管理评审流程,用真实数据支撑体系运行评估,避免“复制粘贴”式记录造假。对关键岗位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确保操作与体系要求同步。

最后要主动接受监督,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定期通过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验证证书有效性,配合认证机构的监督审核,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有条件的企业可引入数字化工具,实现审核记录、整改情况的全程可追溯,降低合规风险。

ISO认证的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可靠的管理体系,而非一纸证书。9月“黑榜”的曝光既是警示也是契机,唯有企业坚守合规底线、机构履行审核职责、监管强化全链管控,才能让认证回归“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为市场竞争营造公平透明的环境。

企业分站: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更多分站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9935869001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99-3586-9001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