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全国ISO体系认证网
值得信赖的企业ISO认证招投标必备全国34个省市均可办理
全国咨询热线:199-3586-9001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工信部:多项数据全球第一!

时间:2025-09-12 10:28:35 点击:2208次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工信部:多项数据全球第一!

9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李乐成表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动力。“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活水平提供了坚实支撑。总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更加”:

一是工业经济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0—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长到了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了33.6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到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门类体系完整优势更加明显,在全世界50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大多数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二是大国重器顶天立地,创新动能更加澎湃。创新是第一动力。5年来,我国创新投入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1.6%,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产业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进入到“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新阶段。“嫦娥”落月、“天和”驻空、“北斗”组网,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爱达·魔都号”大型邮轮建成运营,CR450动车组成功下线,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填补了国内空白,泽布替尼等肿瘤治疗新药成为全球公认的“明星产品”,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在世界上“数得着”“叫得响”的创新成果。

三是先进制造加速壮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2020—202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7.9%和8.7%,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新能源汽车去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全球领先。产业含“绿”量也在持续提升,国家级绿色工厂达到了6430家,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不断降低。

四是实数融合扩围增效,数智化应用更加普及。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加速融合,是我们“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色。5年来,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覆盖最广的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达到459.8万个,5G应用在矿山、港口、工厂等遍地开花,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连接数超过了1亿台(套)。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标杆引领向规模推广转变。智能制造成效明显,我们建成了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加速应用推广,人形机器人从“舞台上动起来”“赛场上跑起来”向“家庭里用起来”“工厂里干起来”进化。

五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产业基础更加牢固。我们全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链条推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生态构建,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急需基础产品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船舶等重点产业链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步形成百余项标准和千余项发明专利,产业基础薄弱问题逐步缓解,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稳步提升。深化多边合作,凝聚国际共识,同多国共同发起《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合作倡议》,有力维护了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属性,推动加快构建更具平等性、包容性、建设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伙伴关系。

六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精特新“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大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末增加了13.8万家。去年,有64家制造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全国登记在册中小企业超过6000万户,全国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50.4万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557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

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一项重大任务,李乐成对此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坚定不移筑牢制造业,加强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传统产业加快“焕新”。传统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主体,增加值、用工人数等主要指标都占了全部制造业的80%左右。我们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老厂焕新颜”。“十四五”以来,支持的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了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钢铁、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的综合能耗总体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传统制造的品牌美誉度大幅度提高,优质产品畅销全球,去年,我们有18家传统制造业企业入选了世界品牌的500强,国货国潮品牌加速崛起。

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我们聚焦发展迅速、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带动性强的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柔性定制、共享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安防等大量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9.5倍,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我们高能级的产业载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形成了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了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未来产业加力“生根”。我们系统谋划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累计部署了“揭榜挂帅”攻关任务100多项,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建设了63家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超导量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验证,激光制造技术整体水平进入到国际第一梯队,人形机器人具备从关键芯片、部组件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脑机接口应用从医疗领域向教育、工业等领域拓展,生物制造技术在医药健康、日化美妆、绿色能源等行业广泛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施打造新动能行动,坚持高水平开放,推动产业升级向“新”布局、稳健发展。

对于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辛国斌称,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党中央作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重大决策以后,国家层面接续制定了两部产业发展规划,一个是2012年面向2020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另一个是2021年面向2035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辛国斌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第一句是“更多见了”。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的140万辆左右跃升到2024年的1300多万辆,销量也实现同期增长,市场规模大概翻了三番多。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占比从2020年的5.4%提升到40.9%,增长速度非常快。大家都能感觉到,不仅我们身边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了,而且在许多国家包括一些汽车强国的大街上,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这说明我们中国品牌正在稳步走向世界,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二句是“更好开了”。行业企业加大投入,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性能。比如说,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续驶里程接近500公里,动力电池单体成本降低了30%,但寿命却提高了40%,充电速率也提升了3倍多,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从2020年的16.2%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62.1%。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能源汽车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我们年轻消费者的喜欢。

第三句是“贡献更突出了”。过去五年,我国抢抓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机遇,推动产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消费超过2万亿元,有力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和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说高端制程车用大算力芯片还有短板,比如说产业非理性竞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等。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辛国斌介绍,“十四五”期间,我们全力推进工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也在不断降低,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绿色船舶这些耳熟能详的绿色产品也在大规模地普及推广。工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描画了亮丽的“四抹绿”:

一是绿色能源应用更加广泛。目前,我国电解铝行业每生产4吨铝,就有1吨是使用绿电生产的。246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使用的电力有一半以上是绿电。氢能在钢铁、石化等行业应用也实现了突破,百万吨级氢冶金、30万吨级绿色合成氨实现全流程工艺贯通。

二是绿色原料的利用更加充分。2024年,我国废钢、废铜铝等10种再生资源利用量超过了4亿吨,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利用量也超过了30万吨。

三是绿色制造体系更加完善。我们累计培育了国家绿色工厂6430家、绿色工业园区491个。在绿色制造体系的引领带动下,涌现了一批能效、水效“领跑者”,一些企业技装水平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四是绿色产业优势更加凸显。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风电、环保装备等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保持全球领先,在形成了增长新动能的同时,也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行动方案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实力,开展低碳零碳工业的流程再造、共性绿色制造技术攻关,加大先进绿色技术装备应用。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实施绿色工厂提质扩面计划,培育建设一批零碳工厂、零碳工业园区。同时,还将进一步强化产业政策的绿色导向,加强绿色低碳标准的供给和应用,强化绿色金融等政策赋能,进一步擦亮新型工业化的绿色底色。

企业分站: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更多分站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9935869001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公司电话

199-3586-9001

二维码
线